top of page

她鄉

▐ 展期:2020.6.12 - 9.13

▐ 參展藝術家:林介文、Vavulengan Lanyun 法芙魯安.恩萊勇

  近十年來,原住民女性藝術家開始透過工藝的承傳與轉換,將她們的生命經驗表現出來,2010年以後,一個隱隱然相異於男性藝術家的創作語言,於此在原住民當代藝術場域中逐步敞開。

  然而這裡的差異不只在於她們與男性藝術家之間,還在於她們透過各種技藝的承傳,一則召喚了自己與族群內部的連結,一則又在這種族群意識的復返裡,突顯出更多細緻的、各自相異的個人情感與身體經驗。是以在她們的創作中,我們可見一種共有的母系認同強烈貫穿其中,又有一種專屬於自己的呢喃細語,在作品間悄然蔓延。

  在「她鄉」這檔展覽裡,我們就試圖呈現出某種原住民女性精神的認同路徑,以及藝術家在這份認同中彼此迥異的念想。展名「她鄉」,是以「她」為鄉;藝術家總因生命中過往的母性角色而牽引著自己的創作,創作因此宛若鄉愁,卻在這樣的鄉愁裡,各自開出花來。

  如果說原住民當代藝術曾經在本土意識的建構中被置入某種陽剛的、粗獷的想像,那麼今天,我們亦可在這些女性藝術家身上看見另一種美學;她的鄉愁,褪除掉文化傳承的重責大任,更多的,是關於私我生命的銘記。在龐大的共同體以及個人的情感記憶之間,她們經緯相渡,並在這樣的張力中,抵至她鄉。

▐ 林介文展間介紹


  2014年,林介文學會了織布,成為太魯閣族傳統社會中的「女人」了。自此之後,她常以織布做為媒材,透過創作回應著自己的生命狀態;幾年間,她從「女孩」成為「女人」,再從「女人」成為「母親」,這個女性的生命經驗,與她的創作脈絡緊密交織在一起。

  然而林介文的「母親」敘事承啟自悠遠的族群精神。她透過織布,連結了自己與祖母、與太魯閣族女性的生命共感,技術於此成了情感的召喚,當她進到這個媒材裡時,她承繼的是太魯閣族女性共有的精神價值。2015年,林介文一邊重訪部落裡的女性耆老、記錄她們在遷徙過程中的記憶,一邊集合織女們,完成了花蓮新城火車站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。作品的外型像一個龐大的子宮,她的第一個寶寶也在此時誕生了;她的作品總像是生命中一個個承啟的樞紐,這個「子宮」上渡了族群的共同生命,又創生了一個全新的生命。

  成為母親之後,林介文也持續記錄著自己的「媽媽」生活。從龐然的歷史記憶到細碎的媽媽日記,林介文的作品在嚴肅與詼諧之間輕快跳動,在這次展出的作品中可見一斑。日常瑣碎而忙亂,但是在藝術家的拼裝裡,我們可見一種多重的情感線索暗藏其中,是甜是苦?是輕裝還是重負?生命與藝術、過去與現在,總是交織成途。


▐ Vavulengan Lanyun 法芙魯安.恩萊勇展間介紹

  在法芙魯安.恩萊勇的創作中,我們可見一個對於母系的家鄉、家族記憶,醉心、緬懷,而又似乎悄聲嘆息著的身影。恩萊勇說,記憶中的一切幾乎已經無法回返,她只有透過反覆回到那個已經時移事易的家鄉,從越來越稀缺的物質與技藝、越來越少的老人身上,找回對於過往時光的依據。

  恩萊勇這次展出五組作品,透過這五組作品,我們跟隨著藝術家進到她的記憶之河中。從外婆說給她聽的故事開始,到童年記憶裡的莎卡蘭部落;從過往的女性長輩的模樣,到如今老去的她們的模樣。不管是對於物質的戀存、或是對工藝技法的傳續,在種種型態媒材各異的作品之間,藝術家其實都只是在透過這些表面上的依傳,讓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回到記憶裡。

  記憶裡究竟有什麼呢?對於恩萊勇而言,那是關於她母系家族的母系社會傳統,被改造為男性中心社會的疑惑之情。是關於她生命中曾經仰望著的女性長輩,一個個衰老、離去的傷感之情。是對於那個永遠回不去的莎卡蘭部落的懷想之情。在「她鄉」這個展覽中,「鄉」之所以被指認,從來都不是地圖化的地理空間認知,而是因為她反覆呼喚著我們的感性精神。藝術家最終回歸到創作裡,像在跟時間拔河,雖然我們不可能會贏,但是當她決心這麼做的時候,或許鄉已不復在,但鄉亦永存。

第二展期: About
bottom of page